Friday, July 8, 2011

跑步時如何呼吸

  跑步時人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如果調整不好呼吸,跑不了幾步就會氣喘吁吁,再咬牙跑幾步,就有點呼吸不過來的感覺。雖然跑步是不少人喜愛的健身方式,但是以上描述的種種不適卻常讓人打退堂鼓。其實,跑步並不難,只要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疲勞感自然就會減少。那麼,跑步時要怎樣調整呼吸呢?

  呼吸方式與跑速配合跑步時呼吸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只用鼻子呼吸,另一種是口鼻一起呼吸。要想跑得舒服,分清跑步的階段和速度最重要。跑步剛開始時,或者速度較慢時,需氧量小,僅用鼻呼吸就可以滿足需氧量。如果氣溫較低或頂風跑步,更應用鼻子呼吸,這樣進入肺部的氣體能被鼻毛和鼻黏膜加溫加濕,從而避免吸入的塵埃、細菌引起咳嗽、氣管炎、腹痛(人們常說的岔氣)、胃寒等疾病。當跑步時間較長或速度變快時,鼻呼吸就難以滿足機體對氧氣的需要了,如果只用鼻子呼吸,容易使呼吸肌疲勞,此時應張嘴配合呼吸,緩解呼吸肌的壓力。當然,完全張口也不行,最好是口微開,輕咬牙,舌尖卷起,微微抵住上齶,讓空氣從牙縫中進出。呼吸時,要註意做到均勻而有節奏,呼氣要短促有力,吸氣要緩慢均勻,有適當的深度。
  呼吸節奏與步伐配合跑步時,人們一般習慣於按照自身需要自由調節呼吸節奏,其實,呼吸節奏應該與步伐密切配合才行。通常慢跑的呼吸節奏是每2~3步一呼,每2~3步一吸,並保持呼吸均勻和深度一致,這樣跑起來才會感到輕快。隨著距離的增加,機體疲勞慢慢明顯,這時候需要放慢前行速度、或者停下來走兩步,以調整呼吸節奏。
  加強呼氣深度許多人在跑步時不註意呼吸的深度,所以在持續較長時間的運動時,就會出現呼吸急促,從而產生胸悶、呼吸睏難的感覺。有些人雖然註意深吸氣,但往往就忽視了呼氣的深度。其實,當跑步時間較長時,只有適當加大呼氣深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機體對氧氣的需要。深度加強了,才可能更多地排出廢氣,增大肺中負壓,從而使吸氣更省力,吸氣量也能增加。 人在跑步時,人體所需氧氣需要量隨著跑步速度加大而相應增加,為了改變這種情況,需要加快呼吸頻率和增加呼吸深度。但是,呼吸頻率的加快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最有效的範圍是每分鐘35〜40次。如每分鐘最高達到60次,平均一秒鐘就要進行一次呼氣和吸氣,這樣勢必使呼吸變淺,換氣量減少,影響氧氣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使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昇高,氧濃度降低

  註意呼吸節奏均勻。跑步時,有意識地把雙腳步伐節奏與呼吸節奏協調起來,一般來說,根據自己體力狀況和跑步速度變化,可以採取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當呼吸節奏與跑步節奏相適應並形成習慣後,就可避免呼吸急促錶淺和節奏紊亂,對加深呼吸的深度極為有利。同時還可減輕呼吸肌的疲勞感和減輕跑步中“極點”出現所帶來的不良反應。

  跑步時採用鼻子吸氣。跑步時採用鼻子呼吸並與跑步節奏相協調,能滿足體內氧氣要求。隨著跑步距離和強度加大,氧氣需要量增加,改用口鼻吸口呼的呼吸方式,在吸氣和呼氣時要做到慢、細、長,嘴微張呼氣,忌大口快速呼吸或者喘粗氣。跑步時呼吸急促,感氣憋不暢時,是由於呼氣不充分,二氧化碳排出不充分,占據在肺泡之中,限制了氧氣的吸入。要想加大呼氣量,就用口呼氣,並有意識加大呼氣的量和呼出的時間。

  呼吸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人體的氧氣需求與排除體內多餘的廢氣。人體安靜休息時,每分鐘約呼吸10至12次,每次呼吸的量 (潮氣量) 約 500ml,也就是說,人體在安靜時的每分鐘呼吸交換量約5至6公昇。儘管每分鐘吸入體內的氧氣多達1000至1200ml,但是70公斤成人每分鐘使用的氧氣則只有 300ml左右。人體最大運動時的換氣量可以達每分鐘 100公昇 (約安靜時的20倍) ,但是人體的最大氧氣攝取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則只有每分鐘3000ml。這種呼吸交換量增加,氧氣使用率反而降低的現象,似乎說明瞭呼吸並不是人體耐力運動錶現的主要限制因素。

  儘管呼吸的氧氣交換量(外呼吸)比身體組織的氧氣交換量(內呼吸)還多,但是對於呼吸循環系統而言,不管是肺部的氣體交換、心跳率、心臟每跳輸出量、人體的血流分布或靜脈的回流等,都不是可以由意識控制的人體運動生理變項。唯有運動時的呼吸方式,才是可以由意識控制的運動生理反應,因此,適當瞭解跑步時的正確呼吸概念,也是相當有幫助的運動生理知識。


1.跑步速度與呼吸交換量

  經常有人提出跑步時,隨著步伐「2吸1呼」、「2吸2呼」或其它節奏調整的呼吸頻率(次數)概念。這種不考慮呼吸交換量大小的原則性說詞,是相當錯誤的跑步呼吸調節概念。事實上,跑步的快慢與呼吸交換量成正比。人體在不同速度下跑步時,每分鐘的呼吸交換量可能相差達10倍以上,儘管跑步步伐的快慢也會改變呼吸的次數(頻率),但是,絕對不要以為單一個呼吸節奏,就可以完全代錶跑步的呼吸調節。人體跑步時的呼吸調節會受到跑步速度的顯著影響,儘管兩人以相同的速度一起跑步,兩人的最佳呼吸節奏(深度與次數)也會有所差異。

2.影響肺部氣體交換量的因素

  人體肺部的氣體交換受到呼吸頻率(次數)、呼吸深度(潮氣量)與死腔大小的影響,因此,到底跑步時要增加呼吸的頻率或深度,做為運動時增加呼吸交換量的依據?這個問題的解釋與死腔大小有關。

  所謂死腔代錶人體口、鼻、咽喉、氣管與支氣管等氣體通路(約 150ml),當吸入的空氣通過這些空間時,會保留下死腔大小的空氣量,不會進入肺部進行氣體交換,因此,儘管安靜休息時的每次呼吸量約 500ml,但是真正進入肺部進行氣體交換的空氣量只有 350ml,如果以每分鐘10次的呼吸次數計算,人體安靜休息時的真正肺部氣體交換只有3500ml。增加呼吸的深度(每次吸入的空氣量),可以顯著降低死腔的影響,達成增加肺部氣體交換量的目的。特別是隨著跑步速度的增快,死腔也會顯著增加,如果只以呼吸頻率的改變來調節,那麼肺部的氣體交換效率就不會提昇,不利跑步時的氧氣增加需求

3.以口或鼻呼吸

  如何增加呼吸的深度?是進行跑步呼吸調節的重點。基本上來說,當跑步的速度不是很快,人體的氧氣需求量還不高時,以鼻吸氣、口吐氣的方式,可以獲得比較自然的換氣調節。此時跑者應盡可能增加鼻子的吸氣深度、降低呼吸的頻率,以便獲得較佳的肺部氣體交換效率。當跑步的速度加快後,吸氣的深度可以再增加,呼吸的頻率也會慢慢提昇,若以鼻子吸氣的節奏無法達成肺部氣體交換的需求 (感覺必須以口幫忙吸氣) 時,錶示跑步的速度已經太快,此時放慢跑步的速度,顯然比調節呼吸深度或頻率還來的重要 (呼吸交換量急遽增加,代錶無氧代謝增加) 。

4.胸式或腹式呼吸

  以肋骨與胸骨上提擴張胸腔,達成氣體進入肺部的呼吸方式,稱為胸式呼吸。肋骨與胸骨不動,以橫隔膜下縮造成胸腔擴張 (腹部突起) ,達成氣體進入肺部的呼吸方式,稱為腹式呼吸。事實上,腹式呼吸就是所謂「氣入丹田 (下腹部) 」的呼吸調節方式,也是達成增加呼吸深度的有效手段。跑步時採用腹式呼吸的方式來調節,可以顯著提昇肺部的氣體交換效率。


跑步前需要做的准備活動

  人體各內臟器官及四肢從相對靜止狀態到較緊張活動需要有個適應過程,因此,人在進行跑步前同樣要作適當的准備活動,使機體生理機能能夠在動的情況下協調地工作。如果跑前不做准備活動,長跑時往往會發生關節韌帶、肌腱扭傷。特別是一起身就進行緊張的跑步,更易發生。

跑步前一般可做以下幾節准備活動:

跑步前的准備

  人體各內臟器官及四肢從相對靜止狀態到較緊張活動需要有個適應過程,因此,人在進行跑步前同樣要作適當的准備活動,使機體生理機能能夠在動的情況下協調地工作。如果跑前不做准備活動,長跑時往往會發生關節韌帶、肌腱扭傷。特別是一起身就進行緊張的跑步,更易發生。跑步前一般可做以下幾節准備活動:

(1)站立,兩手叉腰,交替活動踝關節; 
(2)半蹲,兩手扶膝活動膝關節; 
(3)兩腿交替高抬腿,活動髖關節; 
(4)兩手叉腰旋腰,活動腰部; 
(5)一手扶持,依次前後踢腿、活動髖、膝關節; 
(6)前後弓箭步壓腿;左右壓腿,牽扯腿部韌帶; 
(7)上體前後屈以及上肢的輕微活動等。

跑步如何避免岔氣

  許多人在跑步時都有這樣的經歷:跑了一段距離,開始覺得胸部、背部、或者肋骨附近像針扎一樣疼;進而呼吸節奏出現紊亂,步伐受到影響,跑步的速度也慢了下來,這就是岔氣了。岔氣在鍛煉時很常見,要是在寒冷的季節跑步,岔氣的可能性還會增大。

  “岔氣是指在運動時,胸背的某個部位出現疼痛,如果再加上說話、呼吸或咳嗽,疼痛還可能會加重,醫學上稱之為‘呼吸肌痙攣’。”首都體育學院運動人體科學系教授姚鴻恩介紹說,岔氣大都是因為進行大運動量活動前准備不足,人體突然從安靜狀態進入緊張狀態,內臟器官很難立刻動員起來,肌肉運動所需要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供應,因此出現痙攣。

  另一方面,在跑步時呼吸頻率太快,而深度卻不夠,也容易使呼吸肌連續過急收縮,長時間得不到放鬆,進而引發岔氣。此外,天氣寒冷或者人體大量出汗使得體內氯化鈉含量過低等,也會導致岔氣。因此,防止岔氣除了要做好准備活動、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在天氣寒冷的日子裡,還要特別註意運動時避免用嘴直接呼吸,而應用舌頭抵住上牙膛,讓冷空氣從口腔縫隙中進入呼吸道,以免引起岔氣

  專家指出,一旦出現了岔氣,並不一定要立刻停止運動,可以及時有意識地調整呼吸節奏,放慢呼吸頻率,加深呼吸幅度,堅持一段時間後大多數岔氣癥狀會自然緩解,對身體健康並沒有影響。如果岔氣帶來的疼痛很嚴重,那麼可以嘗試憋住氣、抻拉肌肉或者拍打等方法進行緩解。具體做法如下:深呼吸,然後憋住氣,握拳由上到下捶打左右兩側胸腔,再緩緩做深長呼氣;或者在深吸氣後,請別人握拳自上而下捶擊胸背,拍打時要註意力度適中;另外,躺在墊子上反復滾動身體,也可以緩解疼痛,使岔氣癥狀消失。

《生命時報》 (2007-10-16 第13版)

from : drunkjames

No comments:

andy po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