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1, 2011

虚构美人 : 貂蝉


三国演义中貂蝉是个虚构的美人?红颜祸水只为情节需要?

    民间流传中国古代四大美人:西施、貂蝉、王嫱与杨玉环,誉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此四大美人,见诸正史的只有西施、王嫱与杨玉环三人,貂蝉只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检阅宋元以前的文献,特别是可信度较高的史书,如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东晋袁宏的《后汉纪》、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等,人们不难断定:王允定计除董卓、董卓死于吕布之手是事实,然“貂蝉”不见其人,“连环计”亦史无其事。


民间传说光怪陆离


    史籍中貂蝉子虚乌有,民间传说则言之凿凿。把貂蝉绘形绘声形象化,乃为民间戏曲“平话”与杂剧之功。尤以元代至治年间(公元1321~1323)之《三国志平话》及《连环计》杂剧影响最深。“平话”与杂剧言谓貂蝉与吕布原是夫妻,因战乱失散而流落王允府中为婢女。


     “ 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这是《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中的一段诗。诗中的“红裙”指的是一个有名的奇女子貂蝉。大文豪金圣叹评曰:“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对貂蝉评价极高。大多数中国人往往都从金圣叹的评论中或《三国演义》的正文中了解这段历史,于不知不觉中陷入一个误区。


    大约在清代雍正年间,有一个名叫吕安世的人写了一部《二十四史演义》(原名《纲鉴演义》),在这部书第十六回“二百年曹操起汉室三分”中有这样一段话:王允有义女貂蝉,其颜色之美丽,冠绝一时,兼之聪明歌舞,巧会人意,而才更过之。允因设谋,以貂蝉先许吕布,后许董卓,竟送貂蝉归卓,卓宠爱貂蝉,貂蝉复与布私,于中取事…… 


    这段话出自号称“事事悉依正史,言言若出新闻”的书中,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读过这段话的人,再将它拿去与《三国演义》相印证,定会觉得貂蝉并非虚构。其实不然。


貂蝉怎么冒出来的


    中国古代一些有名的美人,其事迹虽然被“演义”得有些出神入化,但毕竟还是有真人作基础,如西施、王昭君等,莫不如此。貂蝉其人,作为《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其事迹纯属虚构,这已成定论,其人有无所本呢?


    《后汉书·吕布传》有这样一段话:卓又使布守中阁,而(布)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因往见司徒王允,自陈卓几见杀之状。


    《三国志·魏·吕布臧洪传》中也有大略相同的记载:(董)卓性刚而偏,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这两部史书都提到吕布与董卓的一个女人私通而反目成仇。这个女人恐怕就是后世好事者和小说家笔下附会出来的貂蝉之所本。


    罗贯中据此,加上一个王允,便塑造出貂蝉,编撰出“貂蝉拜月”、“王允献貂蝉”、“连环计”、“凤仪亭”等一连串高潮起伏的情节。


    至于貂蝉的结局,在明刻本《三国志传》、清刻本《三国演义》中都描述为,吕布死后,貂蝉就不知所终,给人留下无限广阔的想像空间。但早期的三国戏中也有过这样一出:吕布刚死,貂蝉便向关羽献媚,关羽为断绝红颜之祸,一刀结果了这位美女。


红颜祸水情节需要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原本被动接受美人计的貂蝉塑造为“年方二八,色技俱佳”,深明大义,为报王允教养之恩而甘愿献身的女性。但这个被罗贯中称赞的智勇双全、舍身救汉的奇女子,看似女中豪杰,实为男人手心的尤物而已。她身不由己地踏上虎狼之穴,毫无保留地奉献身体,完成了男人所谓的“义举”,即便舍身取义,也难免被扣上了“红颜祸水”的帽子,貂蝉何其不幸! 


    有学者认为,罗贯中把貂蝉拉来,无非是像现在坊间的某些四流导演拍电影时“一斤情节等于八两打斗加上二两私情”一样,起个“调味”的作用。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貂蝉”一词倒非罗贯中所创,宋代大诗人陆游《草堂拜少陵遗像》中就有“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还?”的诗句,不过那个“貂蝉”并非二八佳人,而是喻指达官贵人。(晨报综合报道)

現代丁字褲貂蟬

No comments:

andy po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