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9, 2008
大师们的投资之道_投资任才吉姆·罗杰斯
●学习历史和哲学吧,干什么都比进商学院好;当服务员,去远东旅行。
●发现低买高卖的机会的办法,是寻找那些未被认识到的,或未被发现的概念或者变化。
●每当中央银行在维护某种东西的低价位时,聪明的投资者就会反其道而行之。不管赌什么,永远跟中央银行相反。
●供成就是价格,投资的铁律就是正确认识供来关系。
罗杰斯其人——亚拉巴马的土孩子
曾被报纸上称做“投资任才”的吉姆·罗杰斯,生于1942年的亚拉巴马,是五个兄弟中的老大,家教很好。他在德摩保利斯(Lkilllopol初长大(这是一个当时只有7800人口的小镇),他家的电话号码是5,非常简单,以至于罗杰斯在耶鲁大学读书时,往家里打电话,接线员怎么也不相信还有这么简单的电话号码。他的父亲是一个古老的亚拉巴马州家族的成员,为博登化学公司管理一家生产埃尔默胶和甲醛的工厂。他的祖母格兰带丝在四五十年代是俄克拉荷马雨果市的一个通讯记者。在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她就像一个初生牛犊。一个小巧玲戏的女士(身高不过5英尺)总是大踏步地走过警长的办公室,采访那些杀人犯。但结婚后,她早年的梦想就变成了褪色的回忆。罗杰斯说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能看出他祖母内心深处的挫折感——一种愤怒。他祖母知道她错过了她最好的机会,并且明白生活能给出的比她已经得到或能够得到的多得多。罗杰斯很爱他的祖母,也不想走她的路。这些认识促成了他后来在华尔街的成功。
罗杰斯是在德摩保利斯镇上读的高中,成绩很好,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罗杰斯考入耶鲁大学,1964年毕业,他一生热爱学习,很想继续他的学业,曾考虑过去上医学院、法学院和经济学院,也申请过几家研究生院,并在学校和几家公司的招聘会上洽谈过,其中一位来自多米尼克公司的招聘员和他谈得很投机,于是罗杰斯就去了多米尼克公司,此时的罗杰斯还分不清债券和股票。但是他很快就喜欢上了证券业务,并爱上了华尔街。他一向希望能尽可能多地了解时事,在这里他吃惊地看到,在这条街上有人会因为他估算出智利爆发的革命会使铜价上涨而付给他钱,当时的他刚从学校出来,很穷,急需要钱用,华尔街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一座金山。
罗杰斯说:“我所喜欢它的原因不是它能挣钱,因为在那个时候我没有钱,但是,假如你聪明,使用你的智慧,并且关注这个世界,那么,你就能得到一切。在那时,我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有非常浓厚的兴趣,经常贪婪地阅读。你不必打领带,也不必加入乡村俱乐部。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并得到相应的报酬。我认为,那是我所见过的最有趣的事。”夏天过完后,他取得了去牛津大学学习的奖学金,在那里他上的是巴利奥学院,学习政治、哲学和经济学。作为一个矮个子,他成了从亚拉巴马的德摩保利斯出生的第一位曾在泰晤士河上参加过牛津——剑桥赛艇比赛的舵手,并赢得过比赛的冠军。
罗杰斯说话方式很谦逊,几乎有些害羞,但是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抓住要点。他总是穿一件运动夹克和不相配的裤子,不穿大衣,甚至在纽约严寒的冬天也是这样。1965年夏天,他又回到多米尼克合伙公司,在该公司的场外交易部工作。在接下来的两年,他从军了。在此期间,他用指挥官的钱买了股票。由于赶上牛市,回报相当可观。服完役后,他又回到了纽约,先在巴赫公司工作,然后为迪克·吉尔德工作。在那里工作时,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你最好懂得数字。在20世纪60年代有许多人并不知道他正在做什么。就现在的情况而言,许多人正在赚钱,但他们不知道是怎么赚来钱的。"再后来他又去了纽约格和伯曼公司。
1970年在安霍德和圣·布雷克罗德工作时,他认识了乔治·索罗斯。他们组成了投资领域中最成功的双子星。开始的时候,他们只有自己两个人和一个秘书,索罗斯做交易,罗杰斯专门进行研究。他们合作之后没有一年是亏损的。从1969年12月31日到1980年12月31日,索罗斯基金的赢利率达到了 3365%,而同时的标准普尔综合指数上升了大约42%。这个基金的成功关键在于独立思考。罗杰斯说:“我们感兴趣的不是某个公司在下个季度的利润或者是 1975年铝的运输的前景,而是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如何改变某个产业或某个股票板块的命运。我们所预见的和当前的股票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的差别越大越好,因为这样使我们更赚钱。"这也是华尔街所称的头脚颠倒的方法。
1980年,罗杰斯37岁时,他决定退出股市,去尝试另一种事业。他在华尔街工作时,只顾埋头工作,使自己尽可能多地掌握世界范围内的资金、货物、原材料和信息的流通。1968年,他揣着600美元初入市场,到1980年退出时已拥有了1400万美元。由于工作太投入,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他的前两次婚姻都失败了,妻子无法理解他那种与生俱来的拼命工作的热情。当他把一笔钱投入市场运转时,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家中对新沙发的需要。因为他一直认为投资比消费强。罗杰斯说自己是一个"极度的孤独者,特立独行者,厌世者。"他渴望通过旅行去了解这个世界,真实地弄清脚下的这个星球。他曾于1984年和1986年两次来过中国。他认为骑车(摩托车)旅行最好,这样可以边骑边看,去触摸这个世界,感受它。这要比坐在汽车的铁壳子里真实的多。他在哥伦比亚商业研究生院教授有价证券分析时,对他的学生说:“学习历史和哲学吧。干什么都比到商学院学习好;当服务员,去远东旅行。"只有这样,才能对生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990年3月25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春日,罗杰斯终于开始实现他的梦想了,和年轻漂亮的女友一起踏上了环球旅行的征程。
罗杰斯天才的投资生涯可以追溯到他5岁时。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拼命工作,弄明白了不管想要做出什么,都要付出努力去实现它。5岁那年,他得到了第一份工作,在棒球场上拣空瓶。1948年,他获得了在少年棒球联合会的比赛中出售饮料和花生的特许权。在那个很缺钱的年代,他父亲借给了他6岁的儿子100美元,用来购置一台花生烘烤机。罗杰斯说:“这笔贷款是我步入生意场的启动资金。"5年后,他用所赚的钱还清了贷款,并且在银行存了100美元,对一个11 岁的孩子来说已相当富有了。他和父亲一起用这100美元到乡下去做投机生意,把这些钱买了价格正日益飞涨的牛犊。并出钱让农民饲养这些牛犊,希望次年出售并卖个好价钱。由于买点太高,这次投机失败了。直到20年后,罗杰斯才从书本上明白失败的原因,由于朝鲜战争使他们在牛犊上的投资被战后价格的回落吞噬得一干二净。
也许是幼小时的投资经历在他的脑海中留的印象太深,他一直认为学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投资做生意。他在哥伦比亚经济学院教书时,总是对所有的学生说,不应该来读经济学院,这是浪费时间,因为算上机会成本,读书期间要花掉大约10万美金,这笔钱与其用来上学,还不如用来投资做生意,虽然可能赚也可能赔,但无论赚赔都比坐在教室里两三年,听那些从来没有做过生意的"资深教授"对此大放厥词地空谈要学到的东西多。尽管如此,罗杰斯的课讲得还是非常棒的。沃伦·巴菲特曾参加过他的一个班,巴菲特说:'那是绝对令人激动的……罗杰斯正在重复着本·格雷厄姆对年前的工作——将真实的投资世界带入教室。"罗杰斯教的不是那种经济学院里通常学的金融课,那种由教授们空想出来的理论,而他们跟真正的金钱发生的惟〜关系就是每月的工资单。他教授学生他所知道的东西,教学生按他投资的方法去投资,按他的思路去看市场和机会。这不是正宗的传统的理论,讲什么复杂的经济数学模式、股市和指数的导数。但罗杰斯用这〜套思维方式不仅赚到了钱,而且保住了钱不会被赔掉。"金融杀手"索罗斯的所向披靡,已在亚州金融危机中让很多国家损失惨重,他的成功理论与罗杰斯不无渊源,虽然罗杰斯后来离开了索罗斯。现在"已经退休"的罗杰斯,管着他自己的钱,他说:“每个人都梦想着赚很多的钱,但是,我告诉你,这是不容易的。"他将他的很多成功都归于勤奋。当他还是一个专职的货币经理时,他就说:“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工作。在工作做完之前,我不会去做任何其他事情。"当他和索罗斯合作时,他住在里佛塞德大道一所漂亮的富有艺术风格的房子里,每天骑自行车去哥伦市环道上的办公室,在那儿,他不停地工作——10年期间没有休过一次假。
罗杰斯成功的关键在于他那新奇的投资方法。他的投资是以整个国家为赌注。如果他确定一个国家比众人相信的更加有前途时,他就会在其他的投资者意识到之前,先把赌注投入到这个国家。罗杰斯的整个〜生,从耶鲁到哈佛再到华尔街,先后学习了地理、政治、经济,并钻研了历史,他相信这些学科是相互关联的,他把所学到的知识都用到了全球证券市场的投资上。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密切注意着一些国家及其投资市场,随时准备行动,寻求那些可以把他的投资翻两番、三番、四番的地方。
奥地利
1984年,罗杰斯在奥地利的投资是一次惊人之举。他抱定信念,认为在维也纳投资股票的大好时机来了。当时奥地利的股票市场非常不景气,几乎达不到 23年前,也就是1961年的一半水平。当时许多欧洲国家都通过刺激投资来激励它们的资本市场。罗杰斯认为奥地利政府也正在准备这样做。他相信,欧洲的金融家们正在密切注视四周,看有什么东西还没有动——将很快对奥地利进行投资。为了了解这座毫无生机的奥匈帝国的前首都的情况。他到奥地利的最大银行的纽约分理处,向那儿的经理打听如何才能投资奥地利的股票。他们的回答是"我们没有股票市场"。作为奥地利最大的银行,竟然没有人知道他们国家有一个股票市场,更不知道该如何在他们国家的股市上购买股票。1984年五月,他亲自去了奥地利,在维也纳作了一番调查。在财政部,他向人询问有没有政治派别或其他的利益集团反对放开股票市场和鼓励外国投资。当得到答案是没有时,他觉得不能错过时机。罗杰斯在奥地利的交易市场一个人也没见到,那里死一样的静寂,一周只开放几个小时。
在信贷银行的总部他找到了交易市场的负责人奥托·布鲁尔。在这个国家的最大银行里,他一个人操纵股票,甚至连秘书都没有。看到这种情形,罗杰斯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个暴发户。当时的奥地利只有不到30种股票上市,成员还不到20人。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奥匈帝国的股票交易市场上有4000人,是那时中欧最大的,市场交易额也占头份,和今天的纽约和东京差不多。
罗杰斯在奥托的带领下见到了当时主管股票市场的政府官员沃纳·梅尔伯格,他向罗杰斯保证,国家的法律将会有所变动,以鼓励人们投资股票市场,因为政府已经意识到他们需要一个资本市场。政府的具体做法是:降低红利的税金。就是说如果你将红利投入到股市中,将享受免税待遇。相当于税金可以赊欠,如果用于投资股市的话。并且政府为福利基金和保险公司在股市中入股作了特殊规定,这也是以前没有过的。其他已经这样的国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另外就地理位置而言,奥地利实际上就是德国的一个郊区。假如这里的市场开始启动。德国人会把这儿炒得火热。所有这些详细的调查,促使罗杰斯在奥地利投下了他的赌注。按照他的投资理念:如果你对一个国家有信心,就应该购买交易市场中所有像样的股票。如果你再经营有力,这些是都会升值的。在奥地利,当时资产负债表显示状况良好的公司他都入了股——一家家庭装修公司,一些金融和产业公司,银行,还有其他建筑公司和一家大的机械公司。几个星期后,罗杰斯在湘龙》报上陈述了应该投资奥地利的理由。于是有从四面八方打来的电话(伦敦。慕尼黑、纽约等)要求买进奥地利的股票。那一年奥地利的股票市场上涨了125%,以后上涨得越来越多。有人说是罗杰斯才撼动了奥地利这一沉寂的股票市场,唤醒了一个睡美人。到1987年春天,罗杰斯将他在奥地利的股份全部售出时,股市已上涨了400%或 500%。罗杰斯曾一度被称为"奥地利股市之父"。
投资判断
罗杰斯通过调查、旅行,依靠渊博的历史、政治、哲学及经济学知识对不同国家进行分析,判断出所要投资国家及股票行业的风险和机会。他的主要判断准则有五个方面:
豆.这个国家鼓励投资,并且比过去运转得好,市场开放,贸易繁荣。
2.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出入境很方便。这在他环球投资旅行过程中体会很深。
3.罗杰斯认为,21世纪的最显著特点是人口、货物、信息和资本的流动性将大得惊人。21世纪经济学的主题将是通过货币兑换实现资本控制,只有当市场是自由的,脱开了任何束缚,本国货币具备合理的价值时,人们才会自然而然地开始动作:开采绿宝石,出口到法国,换取法郎,然后再把法郎卖给那些愿意进口葡萄酒或拖拉机的人。如果拥有法郎的人不愿把东西卖给他们,那么葡萄酒和拖拉机进口商就需提高价格,直到卖方无法拒绝。拉美人走在非洲人前面的原因就是货币自由兑换。
4.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状况要比人们预想的好。
5.股票便宜。
罗杰斯对国内股票的投资选择,和他对一个国家的投资判断一样,通常都是从行业的整体情况出发。他发展了一个广泛的投资概念,买下他认为有前途的某一个行业的所有能买到的股票。这和他通常买下一个国家的所有股票的方式一样。那么,他又是如何判断一个行业的呢?罗杰斯说:“发现低买高卖的机会的办法,是寻找那些未被认识到的,或未被发现的概念或者变化。通过变化而且是长期变化,并不仅仅是商业周期的变化,寻找一些将有出色业绩的公司,哪怕当经济正在滑坡之时。”他所寻求的变化具体有四种表现:
1.灾难性变化。通常情况是,当一个行业处在危机之中时,随着两三个主要公司的破产,或处在破产边缘,该整个行业在准备着一次反弹,只要改变整个基础的情势存在。中国的纺织行业也许正符合这种变化。
2.现在正红火的行业,也许已暗藏了变坏的因素。这就是所说的"树不会长到天上去"。对于这种行业的股票,罗杰斯的通常做法是做空。做空前,一般要经过仔细研究,因为有些价位很高的股票也还会继续走高。
3.对于政府扶持的行业,他会作为重点投资对象。由于政府的干预,这些行业都将会有很大的变化。他在某一国家投资时,也往往会把政府支持行业的股票全部买下。
4.紧跟时代发展,瞄准那些有潜力的新兴行业。70年代当妇女们开始崇尚"自然美",放弃甚至根本不化妆时,罗杰斯研究了雅芳实业的股票,并认定尽管当时雅芳的市盈率超过70倍,但发展趋势已定,公司最终还是不行。他以130美元的价格做空,一年后,以低于25美元的价格平了仓。
从上述这四种变化,从实质上讲,还是供求关系的变化在起作用。罗杰斯说:“致富的关键就在于正确把握供求关系,共产主义者、华盛顿和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排斥这条法则。”罗杰斯用石油工业的例子来证明这一道理。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上涨带来了一系列连带反应,一般人都感觉是石油输出国组织使之上涨的。但他却说,从1960年起,石油输出国组织每年都想抬升原油的价格,但是,从来没有成功过,价格总是再一次往下跌。真正的原因要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当时最高法院判定美国政府可以管制天然气的价格。政府管制的结果使得价格低到生产天然气根本没有利润了。到20世纪50年代末及整个60年代,美国还很少有天然气井。但是,与此同时,消费者却越来越认识到天然气作为燃料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比石油或煤炭更便宜和更干净。这样,居民也渐渐地转向了天然气,但天然气的开采却正在急剧下降。到70年代初,许多天然气公司已经没什么可供应的了。罗杰斯调查了一系列的钻井公司,了解到他们的商业条件很差。罗杰斯认为,让这些石油公司破产,并且停止全国范围内的家庭天然气消费是不可想像的。于是他买了油井的股票和这一行业的所有其他东西。不久以后,石油和天然气开始疯涨。无论如何,接下来,"树不会长到天上去"的结果出现了。当石油从每桶2.8美元涨到每桶40美元时。整个国家都在从事节能运动:房屋隔热,更小型的轿车,效率高的设备。同时,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也进步很大。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供求关系又开始向反方向转化,石油、天然气及其股票的价格下跌了。
环球投资旅行
1991年,罗杰斯环球旅行至博茨瓦纳时,发现那里的货币不仅可以自由兑换,而且还是硬通货,同时,博茨瓦纳的贸易为顺差,政府预算也是顺差,外汇储备丰富,即使三年停止出口,还能照样保持当前的汇率。另外一方面是政府正在培育股票市场,通过股票市场来融资,开放市场,引进外资。促使罗杰斯投资于此的第三个原因是因为博茨瓦纳紧邻南非,而南非正在飞速发展,南非又是博茨瓦纳最大的贸易伙伴,另外博茨瓦纳社会环境安全稳定,没有南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但又可获得南非全部的发展潜力,在这里投资风险几乎没有,于是罗杰斯买进了当时所有的7支股票。
罗杰斯1991年旅行途经阿根廷对,仔细研究了阿根廷的股市,罗杰斯发现,经过几十年的失败,总结经验后这个国家已开始认识到国家在创造繁荣这方面的能力有限,当地的报纸也说新政府决心改变佩伦主义,因为佩伦主义把一切都国有化了。有一些经济和政治头脑的人就会知道这种中央集权管制下的经济政策只能阻碍经济的发展,并且使阿根廷处于长期的困顿局面中。为了更好地弄清楚他所要投资国家的前景,罗杰斯去问一些政府官员,对政府有何看法,得出的结论使他决定把钱投在政府已宣布将集中发展的三种行业——电讯、旅游和采矿。促成罗杰斯买股票的一个原因是这里的股票非常便宜。经过研究,他买了19种股票,这些企业都是有发展前景并有很好的业绩支撑。
途经厄瓜多尔,罗杰斯满眼都是繁荣景象,基础设施很好,出入境手续非常简单,并且货币可自由兑换,罗杰斯又一次选中当地最大的〜家银行,做起了股票投资。有意思的是当罗杰斯走进银行股票部时,发现其成员几乎是清一色的金发女性。在崇尚大男子主义的拉美国家,这种工作让女性承担,说明当地人对股票投资不够重视。意味着股市还处于发展初期,投资正是时候。几经周折,他买下当时萧条的股市上最不景气的7种股票。
1991年的美洲在罗杰斯眼里是一块投资宝地,这里旧的独裁统治和外汇管制几乎全部消失。没有中欧和非洲那样潜在的边境问题,形势更趋稳定。每一个投资者都不希望自己的钱投在一个满是战火和硝烟的地方。南美人正在发展真正的股票交易所,他们的货币也越发稳定了。鉴于这些有利因素,罗杰斯在除智利外(智利正处牛市),另外几个国家(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乌拉圭)都做了股票投资。想来收益也不会太差。
中美洲的旅行更接近家园,也受美国影响更多。到处都有美国人留下的痕迹,美国就像一个精力过盛的人,在做自己的事时总还有闲暇来兼顾别国的军事、人权、环境等等。巴拿马城基本上就是美国的一个前哨,美元是巴拿马的正式货币,美国的干涉给巴拿马人带来的利益从一条巴拿马运河上即可看出,〜条运河也是一棵摇钱树。由于巴拿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战略重要性,巴拿马河是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通道。
途经哥斯达黎加时,虽然局势不太稳,但罗杰斯还在那儿做了投资。因为这里的政府已决定发展股票市场,并且得知交易所的所长正准备加入国际股票交易所协会。哥斯达黎加拥有美丽的海滩、山脉,以及丛林。旅游业很有发展前途,曾在不同时期被美国人选作投资场所。哥斯达黎加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是制糖、可可。咖啡及旅游业,除旅游业外,其他行业一直处于熊市,罗杰斯相信这些农业市场会兴旺起来的,并且能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牛市会来的。罗杰斯买了股票交易所最稳键的公司(最大的酿酒厂,最大的报纸,一家农业公司,一家银行等)的部分股票。并准备继续投资下去。
在萨尔瓦多,罗杰斯觉得那里当时的战争即将结束,预测咖啡和蔗糖价格以后肯定会上涨,并且战争结束后美国会投入很多美元,他认为最糟的事情已经发生,往后就会渐渐好起来,所以他也在这里做了投资。
黄金
1990年6月罗杰斯旅行经过伯力时,发现西伯利亚人疯狂抢购黄金饰品,这激起了罗杰斯的好奇心,他为了弄清黄金对苏联有多重要,去见了当地金矿开采组织的头目伊果·索斯宁。这样一个矿产组织的老板在美国也许算不了什么,可在苏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他在苏联就相当于美国微软的比尔·盖茨。
罗杰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很感兴趣,这也许就是他多年来国际投资养成的习惯,也是〜种职业敏感。他和伊果·索斯宁谈论黄金和其他商品,以此来了解20世纪的苏联所赖以生存的是什么。
罗杰斯认为黄金生产是受供求关系影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盎司35美元的黄金价格保持了37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价位变得偏低了。因此黄金的生产持续减退很多年。大约37年的时间里,人们不太愿意去淘金,开采金矿。世界市场上的大多数黄金来自南非和俄罗斯,因此这些地方开采金子的成本很低。由于金子价位偏低,黄金开始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比如,用于牙齿和电子。用的多了以后就出现了供小于求的现象,于是黄金就开始涨价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罗杰斯说贯穿他整个投资生涯的一条高于一切的原则就是:不管赌什么,永远跟中央银行相反,永远跟现实世界一致。70年代,中央银行在维护黄金的低价位,价格往往是根荒唐的,市场也知道它们是荒唐的。罗杰斯认为每当中央银行在维护某种东西的低价值(黄金也不例外)时,聪明的投资者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在这个价位不断买入,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成功总不会太远。回报一定很丰厚。35年后,黄金的价格终于放开时,他的上涨幅度远超过了它的应有水平,因为它长时间地被限制在低价。罗杰斯的投资法则被验证了。
罗杰斯认为供求就是价格。价格表述的是供应和需求相交并持续的那个点。所以黄金的投资者只需搞清楚供应和需求,而不用关心淘金或购金的狂潮,就会成为巨富。但很多人都搞不明白这一点。揭开黄金市场的面纱,拿出商品的曲线图就会发现,从1980年开始,黄金产量在45年中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上去了,从此以后,世界黄金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因为投产一个金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从有人决定去淘金到选矿再到筹集资金,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需几年的时间。随着供应越来越多,黄金又将达到他和的那一天,这完全由供求来决定。罗杰斯预测的黄金饱和的那一天终于在1999年到来了,世界范围的金价开始下跌。
罗杰斯始终认为黄金的购买与其他的商品的买卖一样都受市场的运作规律支配着,沿着一个稳定的价格波动。由于供求平衡被打破了,黄金的价格开始上涨,其价格上涨有其合理和合法的原因。一般的公众当看到某块地或某种股票上涨了就知道可以从中大捞一笔,于是就有更多的人跟进,同时还做着发财的美梦。买得早的聪明人会选择一个合适的高价位卖掉他手中的黄金(或股票。房地产)而因此美梦成真,而另一部分人则成全了别人的美事,而自己却高位套牢。当有很多人高位买进时,此时的供求平衡又将被打破,新一轮的下跌又将开始,买进〜上涨〜买进一卖出〜下跌,市场就是这样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运行着,轮回着。黄金这一特殊商品也不例外。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黄金几千年来一直是传统的保值手段。但是,它可能会在某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落后于购买力。它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本应该能够保值,但是,它今天不能保值的方式与70年代是不同的,因为在21世纪可能还存在着其他更好的保值手段,罗杰斯还不能确定它是什么。
钻石与南非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广告宣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佛钻石成了情感的见证,适逢订婚、结婚和特别的纪念日总需要一颗钻石来寄托感情。这一广告就是南非最大的采矿公司戴比尔斯做的,该公司不仅垄断了南非的钻石还通过控制供应逐步主宰了全球价格。
提起钻石,大家就会不自觉地想到南非,南非不仅物产丰富,资源充裕,同时它还是一个资产雄厚、气候宜人、市场巨大、基础设施完善的国家。虽然长期饱受种族冲突和国内骚乱的影响,但无论从地理、气候、幅员赝源及潜力等多方面来讲,南非都是一个吸引国际性投资者的国家。
罗杰斯在南非周边国家的投资都有南非的因素在内,罗杰斯认为南非对于一个理性投资者来说,当它的种族冲突达到高潮,所有投资者都逃离时,可能正是买进南非货币(兰德)之日。由于政治局势不稳定,罗杰斯虽然对南非非常感兴趣,但他所做的也只有等待。因为他知道一般投资者最爱犯的一个错误是相信他们必须不停地做点什么,把闲散资金投放到什么地方去。实际上,对投资者来说,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在某一笔投资上赚到了大钱,于是他们不禁欣喜若狂,得意非凡,对自己说:“好吧,现在我再把钱投到另一个地方去。”其实他们只需把钱存入银行,什么也别干,耐心地等待下一个机会,可他却急不可待地又把钱投了出去。也许这一次会赔进本钱。投资的诀窍是不赔钱,如果你的钱年年都有赢利,这往往要比那些起伏不定的投资者挣得多,因为他们虽赚过钱,可他们会有血本无归的时候。赔本往往会断送生意,大伤元气,赢利是投资的精髓。
由于钻石和黄金的发现,迫使资本家们修建基础设施以获取利润。这些良好的公路、高速路、电话线、电力和充足的供求系统给南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过去的五六十年里,戴尔比斯成功地把钻石的价格抬到一个过高的水平,实际上绝没有这么高的经济价值。纵观历史,绿宝石、蓝宝石和红宝石的价值在许多文化中比钻石高,钻石之所以成为宝石之最,是与戴尔比斯的垄断分不开的。历史上戴尔比斯一直100%地控制着钻石的生产和销售。罗杰斯认为,在今后对年里,钻石的价格将比现在低。所以说钻石是不值得投资的。之所以这样认为,还是供求关系在起作用。戴尔比斯把钻石的价格定得很高,激励人们去寻找钻石。为了维持高价,他必须买断所有生产商提供给他们的钻石,如果不这样,生产商就会把钻石卖给别人,因为别人出的价钱比戴尔比斯高。另一方面,戴尔比斯无休止地买钻石,这样需要花很多的钱,总有一天会把钱花光,不能再继续买下去。不管是出现哪种情况都会使钻石下跌。人为的控制价格是不能长久的,无论控制者是政府官僚或资本家。供求关系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价值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罗杰斯建议卖掉钻石,买入绿宝石、红宝石和蓝宝石。
吸引投资、发展经济
罗杰斯对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很看重,并把此作为一个国际投资的因素考虑在内。南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基础设施可以与很多国家相媲美。罗杰斯认为资本家投资发展基础设施比政府要可靠的多。因为资本家是以赚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会修路、通电、引水。塞色尔·罗德兹及其同伙为了寻找黄金和钻石在南非修建了这些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最初修建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途径,但基础设施的最大受益者则是所在国,南非因此而繁荣。
罗杰斯认为资本的运作就像“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样,哪里的回报高,就流向哪里,它不管你是白人还是黑人,是社会主义者或资本主义者,基督徒或穆斯林,它只在乎安全性和利润。只要有机会,就会有资本的存在。19世纪的美国和今天的西伯利亚差不多,但有的是机会,没有货币控制,没有移民政策,没有各种限制性政策。于是欧洲人把钱不断输送进去,并赚得丰厚的利润,企业家大举外债发展美国的基础设施,修铁路和运河,兴建城市和工厂。同时受益者美国也在 20世纪得到了回报,成为富甲一方的超级大国。
为了吸引国外资本,一个开放的国家应该怎样做呢?使私有财产合法化(因为财富只有适当的聚集才能产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能量,平均主义只能滋生懒惰),向每个人适当地征税,让货币自由兑换,使混乱的局面很快好转,秩序稳定下来,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钱用来投资还是用来消费就有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
计划经济之父——俄罗斯
罗杰斯环球旅行途经新西伯利亚,通过走访当地经济学家,深刻地了解苏联所发生的剧变的原因,并且对计划经济的情形有很精辟的描述。沿途所见商店里商品寥寥可数,随处都是排着长队的人们,各种生活用品都紧俏得不可思议,每个人表情都很严肃,很难在人们脸上看到笑容。到处都是一片萧条景象,即使是莫斯科也一样没有生气。计划经济表象就是物质辰乏。经济学家说:计划经济在苏联试图跨入工业时代的早期曾起过积极作用,可随后就不行了。只有过渡到市场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对于计划经济实行了60多年的国家来说,国民已习惯了被计划。被安排,并且认为富起来的人就是投机分子,经商的人本质上就是坏蛋,会被人看不起。只有实行市场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人们的观念先转变过来,然后才会有行动。计划经济带来的效率低下,官僚作风严重,办事拖沓,产品假冒伪劣,没有购买力,没有竞争意识,没有创新,只有永远的消费品匾乏。人们早已丧失了劳动的积极性。
在莫斯科附近,罗杰斯还亲眼看到从莫斯科来的工厂工人在一个集体农场收割丰收的庄稼,他们的工资由工厂来付。工人不在工厂做工,所以地里干活的人说派他们来这儿是愚蠢的做法。一位工程师说,让他到这儿来拔胡萝卜是浪费人才。据农场负责人讲他们还要从美国进口小麦解决俄国人的吃饭问题。农场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小块高产的自留地。可国营农场却从来没有这么高产过。
莫斯科幼儿园的一位叫塔蒂亚娜的女土这样说他们的国家,“现在我们的人民终于觉醒了。70年来我们就像这里的孩子一样,等着让我们的父母——共产党来告诉我们去做什么。我们没有主见,就像5岁的孩子,一切指望着爸爸妈妈替我们去做。打破老的思维模式不容易,不过现在我们都看到了必须自谋出路,自己照料自己,是饥饿和物质的贫乏让我们觉醒的。"这也许是对计划经济和为什么要改革开放的最好比喻。罗杰斯认为,在这种国家的计划部门,他〜天也干不下去,因为他无法在办公室里决定或计算出全国还需要审批几个冰箱厂和纺织厂等诸如此类的项目,他不知道那些官员们是如何做出决定的,如果是他们自己的私有投资,他们会那么做吗?
保护主义
欧洲统一市场是一个5亿人共有的市场,他们之间可以自由地进行贸易,经济一体化使这些国家在开放彼此边境的同时,无形中对外界筑起了保护主义的高墙。保护主义听起来很有道理,短期内保护了某些行业和部门。但从长远看,保护主义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的机会,墨守成规,而不是积极地接纳新事物。在过去20年中,由于保护主义导致欧洲在高科技产品方面落后于美国、日本。甚至比不上中国的南方、台湾地区和韩国。
现代经济学有这样一条规律:世界在变化,任何国家都无法通过避免机构改组,回避不断提高生产力和效率的需求来保护自己,而且世界是会变化的,只有死脑筋才会对这一点有所怀疑。它不仅一定会变而且在新的时期变化的速度还将更快,关键的问题是一个国家该怎样去迎接这些变化,是应该改革创新、竞争,而不是把脑袋理在沙子里,夜郎自大,自欺欺人。而政府则应营造一种环境,迫使它的文化、社会、商业和机构去适应世界的变化,否则会走向灭亡。
罗杰斯一直认为保护主义是使竞争和创新丧失动力的原因之一,因为人的思维本身是有情性的。只有在逼上梁山时才会一鸣惊人,更何况要超越自己呢?当你制造出的产品在目前还很抢手时你就必须要想到将来,想到超越自己。这样做的成功例子有德国人、日本人,还有美国人。美国惠普公司的打印机就是不断超越自身的成功产品,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的发展初期,保护是有利的,因为保护避免了竞争,这样也许有利于企业的强大,但一定时间之后,保护则成了企业发展的绊脚石,它会束缚人们的思维模式,使人们变得更安于现状。没有压力也就没有了动力。
中国
罗杰斯认为到21世纪早期的某个时候,中国的经济会跃居世界第一(不是指人均水平),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和罗杰斯对中国的了解(通过四次旅行)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人有着相当悠久的经商传统,这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富有的国家。香港的发展已在这块土地上生了根,它的影响正飞快地向北延伸。广东人的脑子里塞满了生意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让这些南方人先富了起来。中西部受其影响,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中国有很多海外华人,他们大多都是从南方省份移居出去的,他们中有一大部分成功者,有很多富商。没有人知道华侨到底有多少,他们遍布全球(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马来西亚有三0的人口是华人。中国对海外华侨永远是欢迎的,即使是第三代华裔,从来都不知道怎样使用筷子,从来没听过一句广东话,但对中国人来说,你也是一个中国人,中国随时都欢迎你回来,并且会及时给你一本护照。海外华侨是中国人的一笔巨大财富,很多海外华人有资金、有技术,想回国做点事情,支援中国大陆建设或是投资赚钱。这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罗杰斯认为一个谨慎的西方投资者应该这样开发中国的经济:如果你想在中国做生意,就应该找个中国公司为你在中国经营,比如说,假设某公司宣布打算直接大规模进人中国市场,那罗杰斯很可能想卖空它的股票;但是假如它同一个已经在中国做得很成功的一个海外华人的公司挂上钩,比如说是一个在泰国或新加坡的证券市场上的上市公司,那罗杰斯就可能很乐意购买这家公司或是那家海外华人公司的股票。
罗杰斯始终认为中国人是勤劳、聪明的,他环球旅行经过很多个国家,并且拿其中一部分同中国比较,并且指出有很多棘手的问题到中国人手里就会被巧妙地解决好。这也许才是很多海外华人之所以成功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同时他还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了思考,因为中国历史上没有实施过这一政策。他说:不管怎样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总想多要几个孩子好在地里多几个帮手,老了以后也有个指望,孩子成了父母的养老保险。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会不会个个都被惯得很自私从而改变中国人的特征呢?并且将来全部由这样的人组成的一个民族会不会比现在这些勤劳的中国人更加努力工作呢?这些都值得思考,但同时也有很多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和长子一样大多具有成功的倾向。但愿这种倾向更多一些。
北美自由贸易区
罗杰斯认为美国你拿大和墨西哥应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这样更有利于3个国家的发展。自由贸易成功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大英帝国,英国人给殖民地带去资本、市场、管理和技术知识,而殖民地则提供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1991年,在墨西哥北部的工业区有50万墨西哥人为美国公司工作。墨西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美国每年与墨西哥之间的贸易顺差并不是一个很小的数字。据美国商业部估算,美国每出口10亿美元就能支持2万人就业,比如通用电器对墨西哥 17.5亿美元的出口就支持了1.5刀人就业。随着墨西哥继续发展并消除保护主义,美国还会卖给它更多的产品,尤其是汽车、电脑、医疗设备和机床等高技术产品;就拿汽车来说吧,墨西哥每16人才有一辆车,而美国每2人就有一辆。这样的话,如果有了自由贸易协定将会给美国带来更大协机会。墨西哥在最终摆脱中央集权的限制之后会有很大发展,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它将需要大力发展基础设施,这又给美国带来了机会。
从长远看,北美自由贸易区把3个天然的贸易伙伴联系在了一起。美国提供资金、市场、管理和技术,加拿大有自然资源,而墨西哥则有充裕的劳动力和正在扩大的市场。
令罗杰斯担心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洲共同市场还有区别,共同市场的国家有的财力雄厚,而有的则举步维艰。可是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区而绑在一起的是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世界上3个最大的债务国。这虽然是个使3国都受益的好计划,但这样把3个这么大的破产实体绑在一起还没有人做过。罗杰斯比喻这件事情最终也许会演变为3个醉汉互相倚靠着跌跌撞撞而又徒劳地试图寻找回家的路。但总的说来这一协定将使三者都受益。
如果这3个国家都尝试独自重新结盟并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制造障碍。这样将会像共同市场一样,使各自丧失竞争力,并且失去一个学习怎样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成功的竞争的机会。
美国
两年多的环球旅行,罗杰斯亲眼看到世界各国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中央集权的管制给众多国家带来的后果,回到美国,当人们问他美国怎么样时,他说美国是个卖空。罗杰斯认为最令人可怕的是政党既没有也不愿意解决美国的经济问题。他相信克林顿将是他所在党的最后一位总统。美国的体制已腐烂,已腐败,并充斥着债务。政客们,不管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多年来一直奉行降低美元价值和使其贬值的政策。罗马人用了400年,西班牙人用了200年,英国人用了兀年降低币值的速度也不及我们在数十年贬值的速度。政府的管理者不在乎,而联邦储备宁愿救政客也不愿救货币。罗杰斯说他看美元没有多大希望。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他说如果在生产领域投资,就像19世纪美国做得那样,那情形还不会太糟。但投资却用在了政府津贴、战争、对马海毛和蔗糖这类农作物的农业补贴、利息偿付、坦克和洲际导弹上了,以上这些方面没有一个能增加未来的生产力。在二战结束后的50多年里,美国的军队仍然占领着欧洲和日本,年耗费1500亿美元。
罗杰斯说:“我们政府此时此刻最主要的关注应是削减不必要的开支以保证预算有稳健的财政基础。智利使其经济走上正轨所采取的措施应该是个好经验。如果这样一个比我国更糟的、经济上是个空架子的国家都能在15年之内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善处境,那么,我们理应在更短的时间内做同样的事——如果我们有合适的领导层,有足够的耐力的话。"
他说美国需要改进当前的税收体制,因为这种体制不利于储蓄和投资的税收结构。如你有幸得到一份工作,你挣的钱要缴税。如果你把一部分钱存人银行或共同基金并得到了利息或红利,你还得缴税。如果这种投资为你赢得资本收益,那你还得第三次缴税。
与美国的做法不同,日本、德国、新加坡等鼓励储蓄和投资,他们不征税,他们征消费税。而美国则是鼓励消费并征储蓄税。
日本的储蓄率高出美国5倍。存款愈多意味着投资的资金也愈多。投资的资金愈多就意味着生产率愈高。生产率愈高就意味着生活水平愈发提高。这体现了一条极为简单、浅显易懂的自然经济法则:你对这种东西征税,你得到的这种东西就愈少。
罗杰斯认为美国必须废除一切储蓄税和投资税。应扔掉现在那几千页长的税则,而代之以一种固定税。他说:“在这个国家里,大笔的钱和精力都用来与税则和逃税较劲了——当我们辛辛苦苦实现了2%的增长时,至少国内生产总值的1%都花在这方面了。我们可以制定一份5负长的税则,也可以像寄明信片一样把我们的所得税寄缴。我们应将消费税列入固定税,使得人们感到花钱比存钱更昂贵。然后我们应该取消一系列消费性的政府计划。华盛顿用于坦克和导弹上的花销太巨大了,这绝对无益于提高未来的生产率,用于转移支付上的钱也太巨大,也无益于生产率的提高,无益于国家的未来。18岁的年轻人为什么不上街抗议呢!"
罗杰斯的一条做事原则是:“如果房顶漏水,最好及时修补,否则拖到后来肯定会付出更大代价。他认为美国偿还债务并为自己打牢基础的合适的出路就在于私有化,在于卖掉诸如公共土地、机场、海港和邮局这样的政府财产。例如,内华达州基本上是政府拥有的,不妨卖掉。还有很多可以卖掉的财产清单。他说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这么做,因为私有制是一个天然的责任制,更易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这些观点是罗杰斯环球旅行时目睹了苏联、扎伊尔等国家的中央集权带来的经济恶果后得出的。
罗杰斯说当美国人问他投资哪种货币比较稳定时,他的回答是德国马克、荷兰盾、瑞士法郎、奥地利先令、新西兰元和新加坡元。他认为中央银行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欧洲货币被绑在德国联邦银行上,而它的任务就是保持马克坚挺。而美国的联邦储备看来更感兴趣的是维持短期的平稳而不是对我们的肿胀失控的货币体系进行彻底的大修。那么罗杰斯又是怎么看待美元的呢?罗杰斯说,美国的财政状况很糟糕,我们将实行货币控制。美国政府愿意美元下跌,变得不那么值钱,降低美元价值,这样能使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更有竞争力,美国的钢铁工人有更多的工作,农民的麦子和谷子可以卖得更好。政府鼓励公民卖掉美元,既然政府似乎也相信美元下跌对国家有好处,那么罗杰斯得出结论把钱存到国外去是一种爱国行为。但不幸的是,美元将持续下跌,并极有可能失去控制。这样政府会恼羞成怒,一旦对货币实施控制,货币就会进一步下跌,因为人们都将走私美元。这样美元下跌后的“生死线”方能出现,于是重新特有美元的机会又来了。
罗杰斯说:“我敦促我所有的美国朋友在外国银行开一个户头,哪怕只是保险起见。其次是在经纪商或本国银行处购买外汇。人们买人寿保险和汽车保险的时候从未想过真正用它,但等到你不得不用它时,你庆幸自己有保险。在这个原则基础上,每一个美国人应当放一些钱在国外。我不知道未来25年美元的命运如何,但我清楚过去25年美元的情形——和其他货币相比,美元贬值了三万多。"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